【期颐之年的词语解释是什么】“期颐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到了高寿的年龄。这个词语不仅蕴含着对长寿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与敬仰。
一、词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期颐之年 |
| 拼音 | qī yí zhī nián |
| 词义 | 指人到了百岁高龄,即一百岁的年龄。 |
| 出处 | 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祝福。 |
| 近义词 | 百岁高龄、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注:古稀为七十岁,耄耋为八十至九十岁) |
| 反义词 | 少年、青年、壮年 |
| 文化内涵 | 体现中华文化中对长寿的重视和对长辈的敬重。 |
二、详细解析
“期颐”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原文为:“百年曰期颐。”这里的“期”有期待、盼望之意,“颐”指颐养、保养,合起来的意思是:人活到一百岁,应该能够安享晚年,得到子孙的奉养和照顾。
因此,“期颐之年”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阶段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圆满与家庭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期颐之年”虽然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文学作品或对长辈的祝福语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承载着一种传统的情感与文化价值。
三、结语
“期颐之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龄称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长寿、尊老、敬老的一种美好寄托。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长者的敬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