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筋疲力竭怎么理解】“筋疲力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极度疲劳、体力或精力耗尽的状态。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长时间工作、运动或精神压力大后的情景时非常贴切。
一、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筋,指身体的肌肉和筋骨;疲,疲惫;力竭,力气用尽。合起来就是“身体的筋骨都感到疲惫,力气已经用完了”。
- 引申意义:不仅指身体上的疲劳,也可以形容心理上、精神上的极度消耗。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之精神,不可久劳也。若其筋疲力竭,则神志不守。”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因过度劳累而无法继续工作或活动 |
语体色彩 | 中性偏贬义,多用于描述负面状态 |
搭配词语 | “筋疲力竭地完成任务”、“筋疲力竭地跑完马拉松”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精疲力尽、力不从心、气喘吁吁、筋骨俱疲 |
反义词 | 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充满活力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后 | 他加班到深夜,回家时已是筋疲力竭。 |
运动后 | 跑完十公里后,她感觉全身筋疲力竭。 |
学习后 | 经过一天的学习,他感到筋疲力竭,只想休息。 |
五、总结
“筋疲力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人在长期劳累后的身心状态。它不仅适用于描述身体的疲惫,也能用于心理层面的消耗。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用法及适用情境,从而在实际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