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的汉语大词典】“民胞物与”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天下百姓和万物的关怀与同情。该词最早见于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正蒙·乾称篇》,原文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百姓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仁爱”精神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汉语大词典》中,“民胞物与”被解释为: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视为朋友,形容一种博大的仁爱胸怀和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爱。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对后世的哲学、文学、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民胞物与”出自张载的《正蒙·乾称篇》,意指将人民视为同胞,将万物视为伙伴,表达了一种博爱、平等、和谐的价值观。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民胞物与 |
| 出处 | 张载《正蒙·乾称篇》 |
| 原文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 含义 | 将人民视为同胞,将万物视为朋友,表达博爱与和谐的思想。 |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体现“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 《汉语大词典》解释 | 把人民当作同胞,把万物当作同伴,形容一种宽广的仁爱胸怀和对万物的关怀。 |
| 现代意义 | 强调社会包容、生态平衡、人类共同体意识等现代价值观。 |
| 相关思想 | 儒家“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思想密切相关。 |
通过了解“民胞物与”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也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有益的精神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