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一、文章
《岳阳楼记》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引出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强调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并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价值观的深刻阐述。
二、核心内容表格
内容要点 | 具体说明 |
作者 | 范仲淹(北宋) |
创作时间 |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 |
文章体裁 | 散文 |
写作背景 | 作者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其作文 |
主题思想 | 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怀 |
景物描写 | 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如“衔远山,吞长江”等 |
人物对比 | “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鲜明对比 |
哲理表达 | 强调超越个人得失,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名言警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文章价值与影响
《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展现了范仲淹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岳阳楼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