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甄选问答 >

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

2025-09-09 22:09:43

问题描述:

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卡在这里!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9 22:09:43

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马革裹尸还”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之一,原句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马革裹尸还”是后人对诗句精神的提炼与概括,用来形容将士战死沙场、以马革包裹尸体归来,象征着英勇无畏、忠勇报国的精神。

一、诗歌背景总结

“马革裹尸还”最早并非出自一首完整的诗,而是源于东汉名将马援的典故。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耳。”意思是男子应当战死在边疆,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回家。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将士忠诚、英勇牺牲的象征。

在李贺的诗中,“马革裹尸还”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二、相关诗句原文

诗名 作者 原文 出处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全唐诗》
《后汉书·马援传》 范晔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耳。” 《后汉书》
《满江红·写怀》 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武穆遗文》

三、文化意义与影响

“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它代表了:

- 忠勇精神:将士为国捐躯,不惧牺牲。

- 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

- 悲壮美学:在死亡中体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军事史、民间传说中均有深刻体现,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马革裹尸还”虽非一首完整诗作,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深远,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推崇。无论是李贺的诗,还是马援的誓言,都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马革裹尸还”的出处与意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深意,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民族气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