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巨人从自私到懂得分享的心路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 理解故事中“分享”的重要性。

- 体会巨人转变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 如何通过文本细节分析出巨人性格的变化。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音频等资源)

- 角色卡片(用于角色扮演游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入课题——《巨人的花园》,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温馨故事。

初读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细读品味

分段落指导学生朗读,并提出以下问题帮助理解:

- 巨人最初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如何?

- 孩子们的到来给花园带来了哪些改变?

- 最后巨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逐步揭示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刻寓意。

深度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果我是巨人,我会怎么做?”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挑选几个代表上台表演小品,模拟巨人与孩子们相处的情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结提升

回顾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享的意义,并结合实际生活例子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分享快乐。

作业布置

回家后写一篇短文《假如我有一座花园》,想象自己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时会怎样对待其中的一切事物。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道德上的启迪。